由贵州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主办的“2025年(第七届)北京谱仪十一科学研讨会”于10月8日在贵州民族大学南校区圆满闭幕。北京谱仪III(BESIII)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工作在陶粲能区的高能物理实验装置,对粒子物理研究意义重大。BESIII国际合作组由17个国家、89个研究机构的六百多名研究人员组成,涵盖多个研究小组。本次研讨会自10月1日开始,至10月8日结束,历时7天,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以及科研院所的60余名青年学者、博士后和研究生参加。
会议合影
贵州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伟民在致辞中表示,贵州民族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工作,2024年,贵州民族大学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及物理学博士点,成为民族高校中首个物理学博士点,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学校将物理学作为核心学科重点建设,大力支持粒子物理等前沿研究。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加强与粒子物理领域专家的合作,共同攻克难题,推动基础研究发展,助力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
贵州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院长李伟民教授致辞
本届研讨会发起人之一、南华大学郑波教授在致辞中提出,在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它不仅是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的源头,更是推动国家科技进步与创新发展的根本动力。BESIII国际合作组创建的初衷就是为我国粒子物理领域青年科研人员提供高水平的学习和交流平台,有效促进学术合作与人才成长,为未来我国的大科学装置的建设与实验研究储备人才。贵州民族大学物理学科在粒子物理研究方向取得了一些代表性成绩,组建了年轻的科研团队,正积极筹备加入粒子物理大科学装置合作组,为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提供了良好的保障,展现了对基础研究的高度重视和学科发展特点。
南华大学人事处处长郑波教授致辞

贵州民族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王声权教授介绍物理学科建设情况
研讨会以“满足初学者培训需求、介绍BESIII物理分析基础知识、培养青年人才”为宗旨,分为两个学习阶段,内容设置涵盖了BESIII基础知识和实操训练两大模块,涉及软件框架、环境设置、程序设计、软件工具和物理与统计等相关基础知识,历时7天。由郑波教授、赵明刚、宋维民、柯百谦等10余名国内知名学者组成的授课团队,带领新入组青年学者们进行了实操训练、完成了简易的物理分析工作,为学员们带来了一场深入浅出、内容丰富的学术盛宴。

授课和研讨交流现场
通过为期一周的密集培训和学术交流,通过“从零到一”的全流程训练模式,参会人员系统掌握了BESIII基础知识和实操训练,与业内专家进行了深入交流和讨论,为后续开展深入研究奠定坚实基础。
撰稿: 李文元、廖佐芬
一审一校: 付海冰
二审二校: 王声权
三审三校: 王燕妮